开云-Kaiyun(体育中国)官方网站

为什么说豫湘桂会战也是中国抗战的转折点(历史随笔五九)·kaiyun体育网页版
CN EN
为什么说豫湘桂会战也是中国抗战的转折点(历史随笔五九)
作者:小编 日期:2025-08-08 22:57:09 点击数: 

  写在前面:一个瘦弱的人,被迫在拳台上,面对一个重量级拳击手,他坚持到了第七个回合,被拳击手全力暴击了一拳,却仍未倒下,但几十年来,提起这个勇士,却总有一帮无知的看客,幸灾乐祸说——看,第七个回合了,他居然还挨了一拳........

  提起豫湘桂战役,总是不乏各种贬低,嘲讽和歪曲的声音,网络道德表演艺术家们,在这里找到了最适合发挥的温床,贬低中国抗战的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,诸如——百万“美式装备”的中国军队被十几万日军追打;全世界都在胜利只有中国在失败......云云。

  在这种畸形的语境下,已经苦苦血战七年的中国人,仿佛成了拙劣的小丑;而大洋彼岸,那个迟迟参战,面对三流的日军仍然磕磕绊绊的某国军队,却成了大救星一样的存在.......直到今天,抗战胜利靠XX的奇葩言论,仍然很有市场。付出了巨大牺牲,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人,反而成了被嘲讽的对象,这不能不说,是历史的黑色幽默。

  摒除这些杂音,真正细细分析这场庞大的战役,实际上不难发现,这场战役,是日本倾国之力打造的“百年大远征”,是日本为了“解决中国战事,全力维持战争”搏命的疯狂。

  而国力军力已经枯竭的中国人,靠着自己的英勇奋战,在支援着国际抗战的同时,仍然扛住了日一个精良工业国最后倾其全力的猛攻,日本最后的战争潜力,在这场巨大战役中,最终耗尽。

  豫湘桂大战之后,名义上自诩“大获全胜”的日军,反而开始了全面的收缩,各地的中国军队,进入1945年后,都开始了不同形势的反攻。抗战的曙光,已经出现在了这片历经百年磨难的土地上,抗战虽然还有惊,但是再也无险。

  有人被日本名义上宣称的“目标”所迷惑,认为日本陆军发动这场战事,是为了“打通大陆交通线”给海军运输物资。

  且不说日本陆海军之间宛若天堑的隔阂和矛盾,在1944年,日本国力军力已经捉襟见肘的时刻,“打通”一条超过6000公里,中途地形翻山跨海,敌我形势犬牙交错的交通线送物资,这是一个什么脑洞才能想到的办法呢??就算能打通,光为了维持这条交通线的畅通,又要让多少日本陆军去趴窝死守呢??这种目标,无异于是让日本陆军给海军当全职保安,用脑子想想就知道,这目标,且不说日本大本营不会同意,日本陆军自己都不会认可。

  实际上日本大本营从1943年底,已经制定了在华进行大规Kaiyun平台 开云体育官方入口模进攻的计划,计划通过全力一击,歼灭中国战场的主力部队,迫使坚持抗战的中国投降,让已经疲惫不堪的日军,从在华战事的泥潭中脱身,节约下海量的资源,投入太平洋战场。

  所以,所谓的打通交通线,只是个幌子。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——日本军队也从未用这条宣称打通的交通线,给海军运输过一滴油一颗炮弹。

  很多网络道德家最喜欢提的一句话就是——已经油尽灯枯的几万(也有提十几万)的日本人,居然1944年,还能打败百万(多的能吹到200万)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......

  实际上查询历年的中国派遣军人数,会发现,在1943年,已经收缩到了65万规模的日军中国派遣军,在1944年,形成了一个人数的暴增——一举增加到了95万以上,到了1945年,甚至还有105万之众。

  这仅仅是人数的增加,与此同时增加的为了发动这场战役,日本人可以说是将家底搜刮一空,可谓是一场豪赌——

  为了这场战役,日本人投入了200亿日元的军费,最终经过三次追加,花费达到了275亿,一次战役,就占了日本整个二战花费的七分之一左右。

  将近30万日本关东军的人员和大量的装备,被抽调入关,关内十几个日本师团从治安师团,升级为2万人级别的野战师团,并且12军,11军,23军(分别为豫中、长衡,桂柳三个主攻方向的攻击兵团)下属大量的直属部队和技术兵器,三个军的兵力合计超过40万人,并且有不下17万人的补充兵站兵力,可以随时补充战损。

  八个月的豫湘桂大战,日军先后投入超过51万人的进攻兵力(注意是进攻兵力),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进攻作战,被日本报纸誉为——百年大远征。

  至于日本士兵的单兵素质,我已经在中详细提及了,就不再赘述了,可以说参加豫湘桂战役的日本师团,随便哪个拿出来,在人数,装备,素质上,都是吊打太平洋绝大部分海洋简装师团的。

  人数的增量之外,为了备战,日军还调配了海量的弹药,粮草——冈村宁次的回忆录中提到,光是23军储备的一线万吨(桂柳会战期间合计超过40万吨)相当于一个日本士兵准备了两吨。

  而在炮弹的储备上,日军平均配属弹药都在1.5个会战份以上,主要进攻方向的部队,则超过了2个会战份.......横向对比,一年后的冲绳岛,经营了两年的要塞,日军的弹药也仅仅是0.5个会战份。

  更不能不提的是,日军还集中了超过千辆的装甲部队,光是豫中会战的12军,就有将近200辆坦克和500余装甲车的突击力量,而对面的中国军队第一战区,别说坦克,甚至连反坦克炮也只有区区数十门........

  抗战七年,中国以一个农业国的国力跟日本一个精良的工业国血战,虽然坚持不倒,但是也堪称民穷财尽,物价飞涨,物资匮乏,前线老兵损失严重,部队普遍空额居多,缺粮少弹营养不良极为普遍,军委会评价当时中国普遍的情况是——一军之名,不敷一师之用。

  在第一战区,第九战区,第四战区,中国军队账面上不过85万之众(一战区30万,九战区35万,四战区20万),大部分部队,缺乏基本的机动防御能力,只能是画地为牢各自防御,实际上作战期间,能投入交战的中国军队,不足60万,可以说对日军而言,连人数的优势,都是微乎其微的。

  这就是当时的差距,如果有人觉得,苏联1944年可以大反攻,所以,中国也不应该输.........那我只能说,这个脑子,跟刻舟求剑那位何异?

  在中国最为危急的时候,大量的援华物资,仍然被他扣在手上,优先装备了自己控制的中国远征军,大量优质的中国兵源,被不断送到印缅战场和云南战场,配合史迪威一心鼓吹的缅甸反攻。而国内数百万中国军队分到的物资,甚至远不如他控制的两个军.......

  很多人经常提到的——中美联合航空队,在史迪威时期,始终缺乏航油和航弹,导致中国空军在1944年9月之前,空有账面上的数量优势,但是出动率达不到日军陆航的三分之一,豫中会战期间,中美空军一共出动仅仅400架次,而日军陆航出动2700架次,是中国空军的七倍。

  因为缺乏重型航弹,在豫中会战,长衡会战期间,中国空军大部分时间被迫用机枪低空扫射日军。

  日军可不是缺乏防空装备和经验的中国军队,拥有大量高射炮和机枪的日军,对低空扫射的中国空军,进行了有效的反击,大部分中国空军的损失,都是这种悲壮的低空扫射被击落的。

  甚至在中国战场苦战的时候,史迪威居然以援华物资为要挟,要执掌整个中国战场的控制权......

  史迪威的做法,最终连自己国家都看不下去了,将这个一度红极一时的四星上将给调回国,总算终结了这场闹剧。

  美援这个东西——拿人家一文钱,得担上人家一贯钱的附加条件,可以说,从古到今,一直到2025年的今天,美援这德行是一直没变过,不是么?

  实际上,这场战役,日军不但没有达到战略的目的,在战术上,也损失惨重........

  三路确实都重创了中国军队,但是日军也遭到了惨重损失,尤其在豫中会战,长衡会战中,12军和11军,都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,付出了重大代价,除了在衡阳成功围歼了残破的第十军之外,日军首要围歼的74军,13军,100军等中国王牌军,均未能达到目的。

  根据战后统计,整个1944年,中国军队的伤亡在20万左右,阵亡10万上下,虽然未必统计全面,但是想必不会差太多(这倒不是因为管理严格,因为当时某中国军队普遍有个优点,为了遮掩空饷的问题,伤亡反而多报而不会刻意少报)

  而日军的战损,除了自己宣传的战损2万余人之外,日军仍然有数量超过10万的“战病”之数,至于这病是怎么来的,大家心里也应该都有数。

  豫中会战,拥有大量装甲装备的日军,可以嚣张到直接撞毁中国军队的简陋工事(因为知道中国士兵没有反坦克武器)但是即便如此,在战后的统计中,12军下属的一个37师团,1944年战死的人数就达到了2939人,可以看出,即便是日军吹嘘打的最完胜的豫中会战(日军自己宣传是12军伤亡仅仅3000)伤亡也是极其惨重。

  而在长衡战役中苦战多时的11军,情况则更是凄惨——时任11军高级参谋的岛贯武治,在日后《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》一书中回忆——我认为向重庆进军,实在是毫无道理。前些日子走访第11军时,看到了第11军的战力表,它说明已不能与去年以前的师团相比。现在师团的战斗力,第一线个联队的战斗力。与此相反,重庆军目前却正以美式装备不断地充实战斗力,在此基础上准备大的作战.......

  在长田荣太郎的《湘桂作战》中,还专门提到,日本为了补充联队战损,在会津若松市再次征召1865名老兵,先入编当地乡土部队步兵155联队,然后派往中国两湖前线联队,但是,这批老兵到达65联队的时候,仅仅剩下了800人,其余要不是伤病入院不知所终,就是半路遭受袭击战死。

  而这些损失,无论是65联队,155联队中,从无体现.......11军的战损统计中,自然也Kaiyun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登录网站无提到。

  可以说,豫湘桂战役的结果,对于日军来说,是一次末日的狂欢,除了一个自诩“打通交通线”的面子之外,没有获得任何战略层面的胜利。

  在灵宝,还是装甲学校学员的百余名中国青年,拿着紧急增援的22具巴祖卡,仅凭23枚火箭弹,击毁了日军6辆坦克,让日军北路攻入陕西的梦想,最终随着这些坦克残骸,一起湮灭。

  在湖南,日军干脆放弃了进一步进攻的计划,衡阳战役之后,中国派遣军直接向大本营叫苦——要继续打下去,至少要再补充20万人.......

  缺乏兵力的日本11军,甚至连衡阳城放下武器的第十军战士都没有力量多加看管,大量的第十军士兵顺利逃回了后方,拿起武器,继续跟日军作战。

  在桂柳,虽然桂军抵抗不力,但是在贵州独山,疲惫不堪的日军也未敢孤军深入,在孙元良29军仅仅900人的反击下,疲病交加的日军,也早早选择了打道回府.......

  抽调一空的敌后,反而被八路军,新四军,搅了个天翻地覆,甚至仗打到一半,已经受不了的日军部队,因为“占领区治安急剧恶化”,还生生从前线师团........很多日军到了最后,因为后勤被敌后武装屡屡袭击,甚至用桐油来炒饭,导致大面积病倒。

  损失惨重的日军,连所谓的“保持交通线年后,纷纷选择了战线条大和号,烧在了中国,也烧光了日本最后的希望。

  但是我希望,那数十万英勇奋战的勇士,那个绝境里依然扛住最艰苦任务,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,不应该被曲解,被嘲讽,被侮辱。

  最艰难的我们,仍然靠着自己,让最凶恶的敌人,铩羽而归。靠着我们自己的力量,迎来了姗姗来迟的转折。

  这一段是点睛之笔,,,打通”一条超过6000公里,中途地形翻山跨海,敌我形势犬牙交错的交通线送物资,这是一个什么脑洞才能想到的办法呢??就算能打通,光为了维持这条交通线的畅通,又要让多少日本陆军去趴窝死守呢??这种目标,无异于是让日本陆军给海军当全职保安,用脑子想想就知道,这目标,且不说日本大本营不会同意,日本陆军自己都不会认可。